能源成為中美經貿合作重頭戲
應美國總統奧巴馬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9月22日至25日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
9月17日,隨習近平主席訪美的企業家名單正式公布,15家企業高管將出席今年的中美企業家座談會。從這份名單可以看出,在互聯網、能源、金融這三大領域深化合作,應是此次習主席訪美的重要目標之一,也將成為未來中美經貿合作的重頭戲。
目前,中美兩國已在能源領域取得實質性合作成果,包括在非洲的清潔能源項目及兩國企業共同投資設立的建筑節能基金項目等。雙方在能源領域充分互補,未來合作空間巨大。
尤其是近幾年,中美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頻繁合作,成為進展緩慢的全球氣候談判進程中為數不多的亮點。2014年11月,中美兩國領導人在APEC北京峰會上共同簽署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這份歷史性協議并被認為是推動今年在巴黎氣候大會上達成最終減排協議的關鍵力量,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廣泛贊譽。
然而,盡管中國巨大的能源消費市場對美國石油公司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中國企業也樂于開拓美國市場,但中美能源合作仍存在很多障礙。在投資領域,美國對重要技術和國家安全領域的重重阻礙影響了中國企業在美投資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如去年年底,美國對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光伏產品生產商和出口商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對此,美國商務部部長普利茲克就曾明確表示這項措施是出于美國國家安全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在全球石油生產、消費、貿易等方面均名列前茅的兩個國家,中美兩國在石油領域的合作卻乏善可陳。對此,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駐會研究員王韜指出,由于石油對中美經濟、環境與安全決策均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其資源獲取及運輸的咽喉要道也因此被賦予了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鑒于此,雙方在資源供應、石油貿易、對外投資、環境保護乃至油價波動等多方面均存在較大分歧。
不過,美國開始松綁石油出口的政策動向,中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對石油的剛性需求,以及雙方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已達成的廣泛共識,均使中美兩國企業早已開啟的油氣合作趨于制度化,這無疑將極大推動兩國油氣產業的深度合作。王韜建議,中美雙方應建立制度化的對話機制。這一機制可以是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一部分,也可以成為獨立機制。關鍵是要提供一個閉門討論機制以便雙方建立互信,并探討如何將氣候風險納入各自現有的經濟與政治風險考量。
“中美兩國共同的氣候目標要想取得持久的進展,雙方在石油問題上有必要開始更為結構化的合作。”王韜強調。